李晓光 |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聚焦变迁趋势、国际比较、正负效应、民族交往等方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聚焦教育-职业匹配以及性别、移民、民族和种族分层方向);社会科学量化分析方法。
1992年出生,博士,现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10年进入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2014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硕博连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社会发展与管理专业),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联合培养项目资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一年(2017-2018)。2019年前往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0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入选学校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兼任国家民委民族工作咨询专家和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分层与流动委员会理事。
研究兴趣聚焦于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科学量化分析方法。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包括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教育研究》《民族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社会》《开放时代》、Demography、Social Forces、Social Networks等期刊,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成果观点被《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
[1] 2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职业匹配研究:现状评估、影响机制和优化政策”(项目编号72204196),负责人,在研
[2] 2023,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后期资助课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网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GMH002),负责人,在研
[3] 202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6批特别资助,“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T160524),负责人,在研
[4] 2023,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项目,“陕西省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研究”(项目编号SGH23Y2190),负责人,在研
[5] 2023,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社会网络、教育匹配与民族交融研究”,负责人,在研
[6] 2023, 西安市软科学一般项目,“西安市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匹配和优化路径研究”(编号:23RKYJ0049),西安市科学技术局,负责人,已结项
[7] 2023,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陕西高学历人才的教育失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QN0005),负责人,已结项
[8] 20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匹配研究:发生机制、变迁趋势与群体差异” (项目编号SK2021001),负责人,已结项(优秀)
[9] 2021,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基地专项基金,“社会网络视角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项目编号2021-GMG-038),负责人,已结项
代表性成果
[1] 李晓光、郭小弦,2022,“个体社会资本在下降吗?——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动态变迁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AMI社会学顶级期刊,新华文摘网刊转载,文章链接)
[2] 李晓光、郭小弦,2024,“个体社会资本的国际比较———结构跨越和资源获取的双重视角”,《社会学研究》第5期(AMI社会学顶级期刊,文章链接)
[3] 李晓光,2024,“教育失配经历与企业雇佣决策:来自简历投递实验和在线招聘职位的证据”,《管理世界》第4期(AMI管理学顶级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受邀录制“《管理世界》大讲堂”)
[4] 李晓光、陆瑶、吴晓刚,2023,“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失配”,《教育研究》第6期(教育学顶级期刊,《新华文摘》正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教育文摘周报》转载,入选Springer高质量文章海外推介系列)
[5] 李晓光,2022,“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距:基于教育失配的解释”,《教育研究》第6期(教育学顶级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新华文摘篇目收揽,获得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文章链接)
[6] 李晓光、石智雷、郭小弦,2023,“传播焦虑还是提供支持?虚拟空间社会网络的‘双刃剑效应’”,《新闻与传播研究》第6期(CSSCI,新闻与传播学科顶级期刊,封面文章)
[7] 吴晓刚、李晓光,2021,“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的变迁趋势——基于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的动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AMI社科类顶级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光明日报文摘报转载,文章链接)
[8] 郭小弦、李晓光,2022,“族际交往中的‘石榴籽效应’——个体特征、网络结构与社会效应”, 《民族研究》第2期(AMI民族学顶级期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得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文章链接)
[9] 李晓光,2024,“趋同与分化:雇主决策视角下高学历者的教育失配研究”,《社会》第6期(CSSCI)
[10] 李晓光,2022,“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收入分层——基于宏观结构特征和微观个体因素的实证研究”, 《开放时代》第5期(AMI综合类权威期刊,封面文章,文章链接)
[11] Xiaoguang Li, Yao Lu, 2023, “Education-Occupation Mismatch and Nativity Inequality Among Highly- Educated Workers in the U.S.”, Demography, vol 60, issue 1, (SSCI一区, IF = 4.222, 国际人口学顶级期刊,文章链接)
[12] Xiaoguang Li, Xiaoxian Guo, 2022, “Dynamics of Social Capital in Urban China, 1999 to 2014: 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Social Networks, vol 68 (SSCI一区, IF = 4.144, 国际社会网络领域顶级期刊, 文章链接)
[13] Yao Lu, Xiaoguang Li, 2021, “Vertical Education-Occupation Mismatch and Wage Inequality by Race/Ethnicity and Nativity among Highly-Educated U.S. Workers”, Social Forces, Volume 100, Issue 2 (SSCI Q1, 国际社会学顶级期刊, 文章链接)
英文成果
[14] Xiaoguang Li, Yanjie Bian, 2024, “Guanxi Networks in China: A Thematic Review of Guanxi Scholarship in the Past Decade”,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SSCI Q2)
[15] Xiaoguang Li, Yao Lu, Xiaogang Wu, “Education-occupation mismatch among highly-educated workers in China”. In Frontier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Springer. In press.
[16] Xiaoguang Li, Xiaoxian Guo, Zhilei Shi, 2023, “Bright sides and dark sides: Unveiling the double-edged sword effects of social networks”, Volume 329, July,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SSCI Q1, 国际健康领域名刊, 文章链接)
[17] Yixuan Wang, Xiaoguang Li*, Hongming Cheng, Lizhi Zhang, 2023, “Understanding responses to managerialism: face culture and university faculty working under the shadow of ‘Publish or Perish’”,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 forthcoming (SSCI, 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18] Yao Lu, Xiaoguang Li*, Benjamin Elbers, 2024, “Education-Occupation Linkage in the Highly-Educated Workforce: Patterns and Sources of Difference by Race and Ethnicity”,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Volume 38, issue 2 (SSCI Q1, 通讯作者,国际社会学名刊, 文章链接)
[19] Xiaogang Wu, Xiaoguang Li*, Yao Lu, Michael Hout, 2021, “Two Tales of One City: Unequal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to COVID-19 by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Wuhan, China”,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72(April), (SSCI Q1, 通讯作者, 国际分层流动领域顶级期刊, 文章链接)
[20] Yao Lu, Xiaoguang Li, 2020, “Documentation Status, Gender, and Health Selection of Immigrants: Evidence from Mexican-US Migration”,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vol 26, issue 7 (SSCI Q1, 国际人口学权威期刊, 文章链接)
中文成果
[21] 李晓光、申欣悦,2024,“青年群体就业中的教育失配与社会心理感知”,《中国青年研究》第11期(CSSCI)。
[22] 郭小弦、李晓光,2024,“职场社会资本:结构特征、来源机制和社会效应”,《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3] 李晓光、吴晓刚,2024,“创造优势还是替代选择:高学历劳动者的社会网络与职位获得”,《当代青年研究》第4期。
[24] 李晓光、郭小弦,2024,“族际网络的形成机制和社会效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5] 李晓光、李韵秋、郭小弦,2023,“流动有用吗?高学历者的教育失配与工作流动”,《教育与经济》,第6期(CSSCI)
[26] 李晓光,2023,“过犹不及:网络结构、网络位置与社会隔离感知”,《社会发展研究》第4期(CSSCI)
[27] 李晓光、程诚、王奕轩,2023,“百年社会变迁中满族的教育获得——基于对 1910—1980 年出生世代的历史考察”,《社会学评论》第6期(CSSCI)
[28] 李晓光、刘无霜、冉运涛,2023,“普职分流之后: 学校到职场的联结强度及其收入效应”,《青年探索》第4期(CSSCI扩展版)
[29] 郭小弦、申欣悦、李晓光,2023,“共享数字时代的福祉: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宁夏社会科学》第5期(CSSCI)
[30] 李晓光,2021,“高能低就:我们的教育失配了吗”,《光明日报》4月25日第2版(权威报刊,观点被纳入公务员考试,文章链接)
[31] 李晓光、姚远,2021,“过度教育的变迁趋势和收入轨迹”,《教育与经济》第2期 (CSSCI,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入选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文章链接)
[32] 李晓光、吴晓刚,2021,“同城异郁:新冠疫情下性别、阶层与心理健康差异”,《人口与发展》第6期(CSSCI,文章链接)
[33] 李晓光,2021,“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过度教育——测量改进与收入效应”,《人口与经济》第1期(CSSCI,文章链接)。
[34] 李晓光,2020,“跨族群交往的力量——社会资本、收入水平与族群交融”,《社会发展研究》第2期,独立作者(CSSCI扩,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文章链接)
[35] 李晓光、李黎明,2020,“制度分割、志愿者行动与公共性再生”,《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一作者(CSSCI,社会科学文摘正文转载,文章链接)
[36] 边燕杰、郭小弦、李晓光*,2020,“市场化与社会资本的变迁:1999-2014”,《开放时代》第7期,*通讯作者(CSSCI,AMI社科类顶级期刊,封面文章,新华文摘网刊转载,文章链接)
[37] 雷鸣、李晓光,2021,“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和族际交往”,《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CSSCI扩,文章链接)
[38] 李黎明、杨梦瑶、李晓光,2020,“双重社会网络与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社会学评论》第2期,第三作者(CSSCI,文章链接)
[39] 李黎明、李晓光,2019,“社会资本动员如何影响社会支持获取?——理论拓展与因果检验”,《山东社会科学》第5期,导师一作本人二作(CSSCI,文章链接)
[40] 李黎明、许珂、李晓光,2019,“社会网络、体制分割与收入分配公平感——基于职场上级交往的视角”,《现代财经》第5期(CSSCI,文章链接)
[41] 李黎明、许珂、李晓光,2019,“职场上级交往会影响分配公平感吗?——基于社会支持和社会比较理论的双重考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三作者(CSSCI,文章链接)
[42] 李黎明、龙晓、李晓光,2018,“谁更愿意动员社会资本?——基于心理人格特质的实证分析”,《社会学评论》第6期,第三作者(CSSCI,文章链接)
[43] 李黎明、李晓光,2017,“市场化改革、关系资本动员与收入分配公平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导师一作本人二作(CSSCI,文章链接)
[44] 李黎明、李晓光,2016,“族群、社会资本与收入差距——对西北族群和西部汉族的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导师一作本人二作(CSSCI,文章链接)
[45] 李黎明、李晓光,2016,“社会结构、交往行动与社会资本动员——以社交餐饮网的建构过程为例”,《社会科学战线》第12期,导师一作本人二作(CSSCI,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入选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文章链接)
[46] 李晓光、杨江华,2016,“青年群体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及其影响机制”,《中国青年研究》第8期,第一作者(CSSCI,文章链接)
论文转载情况
[1] 李晓光、陆瑶、吴晓刚,“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失配”,《新华文摘》正文转载,复印期号2023年第8期
[2] 李晓光、郭小弦, “个体社会资本在下降吗?——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动态变迁分析”,《新华文摘》网刊全文转载,转载期号2023年第7期
[3] 边燕杰、郭小弦、李晓光*,“市场化与社会资本的变迁:1999-2014”,《新华文摘》网刊全文转载,转载期号2020年第22期
[4] 李晓光、李黎明, “制度分割、志愿者行动与公共性再生”,《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转载期号2020年第4期
[5] 李晓光,“教育失配经历与企业雇佣决策:来自简历投递实验和在线招聘职位的证据”,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全文转载,复印期号2024年第9期
[6] 吴晓刚、李晓光,“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的变迁趋势——基于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的动态分析”,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全文转载,复印期号2021年05期
[7] 李晓光、陆瑶、吴晓刚,“高学历劳动者的教育失配”,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复印期号2023年第11期
[8] 李晓光,“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距:基于教育失配的解释”,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复印期号2022年12期
[9] 李晓光、姚远,“过度教育的变迁趋势和收入轨迹”,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全文转载,复印期号2021年08期
[10] 李晓光、郭小弦,“族际网络的形成机制和社会效应——基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实证发现”,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全文转载,复印期号2024年08期
[11] 郭小弦、李晓光, “族际交往中的‘石榴籽效应’——个体特征、网络结构与社会效应”, 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全文转载,复印期号2022年08期
[12] 李晓光,“跨族群交往的力量——社会资本、收入水平与族群交融”,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全文转载,复印期号2020年09期
[13] 李黎明、李晓光,“社会结构、交往行动与社会资本动员——以社交餐饮网的建构过程为例”,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转载期号2017年04期
[14] 李晓光,“过犹不及:网络结构、网络位置与社会隔离感知”,《新华文摘》“报刊文章篇目辑览(社会)”收目,2024年06期
[15] 李晓光,“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距:基于教育失配的解释”,被《新华文摘》“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教育)”收目
[16] 李黎明、李晓光,“族群、社会资本与收入差距——对西北族群和西部汉族的比较研究”,导师一作本人二作,被《新华文摘》“报刊文章篇目辑览(社会)”收目
[17] 李晓光、陆瑶、吴晓刚,“高学历劳动者教育失配导致其收入降低”,《教育文摘周报》转载,复印期号2024年第4期
[18] 吴晓刚、李晓光,“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的变迁趋势——基于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的动态分析”,《文摘报》学术版摘编,光明日报社主管,刊发日期2021年4月6日
期刊评审服务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Demography; Social Forces; 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社会》《青年研究》《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教育与经济》《人口与发展》等
科研获奖和人才称号
[1] 2024,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A类)”
[2] 2024,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
[3] 2023,陕西省民族宗教工作优秀调研成果奖,二等奖
[4] 2023,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
[5] 2023,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B类)”
[6] 2023,第六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优秀成果奖”
[7] 2022,西安交通大学“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A类)”
[8] 2022,西安交通大学“网是科技奖教金”,二等奖
[9] 2021,陕西省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10] 2020,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1] 2018,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2] 2015,第十一届社会网及关系管理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