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English Vers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交掠影 >> 正文

“严师”张正明


“迟到两次或者旷课一次不能参加期末考试。”上过军事理论课的交大学子,想必都会对这条铁的纪律记忆犹新,对“张正明”这个名字肃然起敬。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张正明是一位严厉的老师,他嗓音洪亮、铿锵有力,他上课纪律严格,恪守规章制度,令人心怀敬畏。其实,张老师定下的这条纪律并不是那么死板,经过他及时的谈心,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教28年来,很少有学生因违反这条规定而挂科。

课堂上的严师

张正明老师说,教师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传道”要求教师有知识、有文化、有涵养、有底蕴,就像电影的编剧;“授业”就是告诉你要干什么,就像导演;“解惑”是传授知识,好比演员,只有当三者做到最佳、三者合一时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师。教书就像演戏,要用肢体、行为、语言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每次上完课是张老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这也是他爱和学生打交道的原因。

张老师在讲课

张老师总以“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学子面前,在他的观念中“严”即为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要做到“教有教纪,学有学规”,也正是他对人对己严格的要求,军事理论课的才会有“迟到两次或者旷课一次则不能参加期末考试”的制度条令。谈到这条规定时他说,这是个人行为的“准则”,是“一条红线”,任何人不能逾越,但同时也是人性化的,并没有那么死板。从教28年来,很少有学生因违反这条规定而挂科。张老师说,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关键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是否到位。初次违反规定时,他会及时找学生谈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时认识到错误并改正。

一个人倒下至少需要两个人来扶,年轻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识、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在他的执教生涯中,有名“执迷不悟”的学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名学生在训练中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经过老师、家长不断劝导,连续参加了4年军训才达到合格。张老师笑着说:“那位学生和他父亲一起来感谢我,我说这没什么。吃苦遭罪是人生的财富,洗掉泥土,仍然可以走得辉煌。”

教育上的行动者

自1985年设立军训以来,张老师就带军训,他不是军人,但却有着军人般坚强的意志。1987年军事教研室成立之初,只有他一个人,他去请教、去学习,还从其他部门“借”了3名老师来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学校的支持下,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学校的国防教育步入正轨,并走在全国普通高校前列,谈起这段经历他有着说不出的酸与甜。

在“书院”建设过程中,张老师参与了首个书院——彭康书院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并担任首届副院长。一年后,他又担任文治书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对于书院建设,张老师谦虚地说:“我只是提出了一些想法,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张老师全身心地投入高校的国防教育事业中,希望凝聚广大学子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哪怕有质疑,他依然坚持自己。他对国防教育研究的热情始终未减,他正在申报“新时期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体系建设”的研究项目,还筹划着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做成课件挂到网上,让同学们在网络上更加便捷地学习。

生活上的强者

张老师酷爱篮球,入选过地方篮球队,当过体育老师,还考上了国家级裁判,却因为一些原因没能从事他热爱的体育事业。他参加过三线建设,目睹过同伴的牺牲,所以他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从不计较。

在家庭生活中,张老师展现出温情的一面。他的家庭出身并不优越,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一步步打拼到现在。他告诉儿子,人生奋斗要靠自己,在崎岖的道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孝顺的张老师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去外地家中探望二老,在他心里,没有什么比家更大。

人无完人,张老师也大方说出自己的缺点。他觉得自己有时候太一意孤行,不碰南墙不回头。他感叹说,人不能个性太强,自我发展要适度,中国是个以“和”为贵的国家,要能用中庸之道对人对事,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他还说,做事一定要有责任心,要做就一定做好。

这就是张正明,一位严于律己、爱护学生的教师,他向大家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