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安静地躺在崇实园二楼的书架上,“她”优雅地卧在文治茹经堂古朴的格子里,“她”优美地展示在康三商城和北门礼品店,“她”在新尚超市里独霸一方,被欣赏和挑选。一张小小的明信片,却可以翻山越岭,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承载着满满的祝福和思念,降落在这里,或者那里,被珍藏在每一个人手中。

明信片在崇实园漫品咖啡屋展示
在西安交大有这样一支学生团队,他们凭着对校园里一草一木一花一景的热爱,凭借着对摄影和明信片制作的热爱,拍摄、设计和制作极富西安交大特色的专属明信片,并对校园内的明信片设计和销售资源进行整合,让交大学子购买到物美价廉的明信片,也为有创意的同学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
做自己的明信片
最初的想法来源于对摄影的热爱。“那是一次暑期实践的青海之行,看着相机中青海湖的美丽风景,我忽然有一种把它们印在明信片上的冲动。”能动学院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大三的曾祥俭是团队负责人,也是最初的实践者。

交大校园明信片
2013年9月,曾祥俭把他和摄影团队拍摄的250余张校园风景照精心筛选,选出40张制作成4套明信片,一部分用于社团招新的免费发放,另一部分作为试卖产品,以“练摊”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反响。
从照片的挑选,到联系印制厂家,看似简单的明信片却让他们花了不少心思。“网上联系的制作商家是考察了很多并试印之后才敲定的。”而明信片包装中独具一格的镂空设计更是体现了曾祥俭的独具匠心,所有的搭配文字也都出于这位工科男之手。
随后,团队选取了好评度较高的10张,组合成一套更为精美的明信片,开始向校内主流市场展开攻势。第一站,他们来到康桥三楼的松林超市,由于超市是连锁经营,不接受私人代销,他们的首次出击便遭遇“滑铁卢”。然而,这并没有打消他们的热情,对校内市场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后,他们开始与康三商城纸张部和新尚超市文具店同步洽谈合作。9月16日,康三商城纸张部将“情系交大那些年”系列明信片正式摆上货架。
“我永远都会记得这一天,这是我们开始实现心愿的第一步,也是第一次成功。”曾祥俭激动地表示。
自此,XJTU明信片团队正式成立。
做交大的明信片
看到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受到越来越多的同学喜爱,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我希望把它做成一个专业的文化平台,让明信片成为交大校园的一种文化标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们开始积极探索快速搭建平台的有效办法。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西安市邮局金花北路支局业务主管王帆在空间动态中看到,曾祥俭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宣传明信片,便主动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明信片团队可以在校园里协助宣传邮政新发行的明信片,同时,邮政银行愿意承担团队的明信片印制工作。双方合作进行得十分顺利。
“西安是一个旅游城市,交大又是西安的一张名片。但很多游客可能没办法到学校来游览,不能亲眼目睹学校的美景,也购买不到交大的纪念品。”为此,明信片团队将眼光投向校外市场,选择在游客聚集的钟楼附近寻找合作点。”最终,他们在人潮拥挤的回民街,与“西遇纪”邂逅了。这是一家设计公司,专职制作各式各样具有西安特色的纪念品,明信片是他们的主打产品之一。明信片团队与对方达成协议,将交大特色明信片摆在西遇纪的货架上,也将西遇纪的系列明信片引进交大校园,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此后,通过调研和洽谈,明信片团队又与三木设计公司、交大摄影学会等达成合作,基本完成对校园内所有明信片资源的整合。同时,在了解到西校区没有明信片销售点,很多同学不得不专程跑到东区选购明信片后,明信片团队将业务拓展到了西区。
打造文化纪念产品平台
2013年圣诞节,明信片团队举办了一场大型宣传活动,推广明信片的微信平台,还收获了大量关注和几笔订单。团队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平台,定期推送新品信息,方便粉丝了解明信片更新动态,还开通了微信平台订购业务。

曾祥俭(左)和团队成员赵之旭
2014年初,陕西师范大学学生的马克笔手绘交大各校区风景,西安交大艺设专业大四毕业生铅笔素描的《老调子》系列明信片,也纷纷被团队吸收与整合。“之前学校代售点销售明信片,很大一部分利润都被代售点拿走了,而我们与代售点商谈的价格则更偏重明信片设计方的收益,加之合作关系具有长久性、稳固性,所以大部分商家和设计明信片的学生会乐意与我们合作。”曾祥俭解释道。
与此同时,明信片团队与校内多家社团开展合作。如为英仔爱心社支教免费提供明信片,送给农村中学的孩子们;将明信片引入文治茹经堂、崇实漫品咖啡屋等书院的文化场所;2013年教师节,团队为校学生会提供明信片免费发放,送上给老师的祝福;2014年4月,手绘明信片登陆《大学生》杂志,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了西安交大。
为了让平台更加专业,明信片团队从去年起开始向招生办、校友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老师寻求反馈,听取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学校的招生和校友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毕业季来临,团队与彭康书院学生会合作,为毕业生制作专属设计的明信片纪念品。
短短一年,团队比预想中发展得快,也给曾祥俭带来了许多改变。“首先是交流方式的改变,我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此外,他结识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了社会。“最主要的还是收获了团队成员的友谊。总的来说,大学期间我总算是做成了一件事!”
尽管团队已经开始有盈利,但这次实践经历在曾祥俭眼中并不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文化平台,在明信片的基础上吸纳更多不同文化产品的入驻,为承载文化理念的好想法和创意,提供最便捷的渠道。”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团队表示,他们计划展开免费邮寄明信片活动,主要针对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三毕业生和已经离开校园的交大校友,“既是宣传,也是纪念。”今后每年,团队还将制作和推出一套精选明信片套装。
团队的成员赵之旭谈到,其实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对于团队,我们选择明信片作为产品,学习和积累简单产品的营销经验;对于合作者,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完成设计以外的工作从而鼓励创新;对于学生,我们是一个wonderful place,提供丰富新颖的明信片产品。”
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多志同道合、热爱设计的同学加入到团队中来,共同打造西安交大最专业的文化纪念产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