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追忆寄语 >> 正文

陈学俊-郭烈锦


陈学俊

--郭烈锦

  陈学俊16岁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西迁重庆,陈学俊从此与家庭中断了联系。 

   1939年大学毕业后,陈学俊进入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试验所有一个机械制造厂,制造工业锅炉。从这里开始,他对工业锅炉的设计与制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踏上了从事动力工业的道路。1941年,年仅22岁的陈学俊在贵阳举行的中国工程师学会上,宣读了我国锅炉制造方面的第一篇论文《锅炉制造工艺的研究》,揭开了我国动力工业发展新的一页。旧中国的锅炉制造完全是手工方式,锅炉只能充作民用,动力锅炉都是向国外购买的。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为我用,这是陈学俊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于是,陈学俊于19448月赴美国实习考察,他在美国最大的锅炉制造公司一燃烧工程公司工作了一年,参加了电站锅炉的制造、安装和试验研究,并参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机容量为10万千瓦机组锅炉的安装和调试。1945年至1947年陈学俊进人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研究生院进修。仅用两个学期就修完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并通过了题为《蒸汽动力用煤的燃烧》的论文答辩,获硕士学位。1947年读完研究生院博士生的有关课程后,他谢绝了教授的挽留,毫不留恋美国的高薪与舒适生活,毅然返回到苦难深重的祖国。回国后,陈学俊担任了中央工业试验所热工试验室主任兼交通大学教授,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从此开始了他在动力工程领域数十年的研究与教育生涯。他创办了国内第一本热能工程学术刊物《热工专利》。在教学工作中,陈学俊看到当时大学生使用的教材全是洋文书,就决心改变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讲堂里没有本国文字教材这一落后的教育状况。从1948年起到1959年的11年内,他着手编著了我国动力工程的成套书籍,陆续出版了《燃汽轮机》、《实用汽轮机学》、《蒸汽动力厂》、《锅炉学》、《锅炉整体》、《锅内过程》等十部专著及教材。其中《燃汽轮机》一书与人民共和国同时问世,不仅是国内第一本燃汽轮机专著。而且当时国际上也很少见。

   1952年,陈学俊负责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锅炉专业,克服困难开出了全部锅炉专业的课程。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努力,使第一届锅炉专业学生在四年内基本上达到了莫斯科动力学院五年制同类专业的毕业生水平,1956年第一届毕业生全部通过了毕业设计答辩,顺利毕业。由于他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异成绩,1959年当选为西安交通大学先进工作者,并作为陕西省劳模先进工作者观礼代表团成员赴京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大典。

   1964年陈学俊开展了两相混合物在弯管中流动特性的研究,提出当轻相流速很大时,将能迫使重相移到管子内侧壁流动,即发生“液膜倒置”现象。这一重要的两相流动机理,国外学者在几年后才认识到。当时为配合电厂向高压大容量发展,陈学俊在国内首先倡导发展超临界压力机组,他曾主持进行60万千瓦超临界压力机组初参数选择的研究,提出了研究报告,并开始筹建高压试验台。

   粉碎“四人帮”后,陈学俊重返科研教育岗位,他亲自主持恢复了水/空气试验台,建立了氟里昂试验台和高压水/蒸汽实验回路,后者是国内唯一的可工作到超临界压力以上的试验系统,在国外高校中也属罕见。70年代末,他又主持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继续开展50年代已开始的两相流和传热理论的研究工作。近20年来他根据核电、国防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多相流与传热领域的发展动态,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对国际上尚属空白的螺旋管及尚不成熟的水平管、垂直下降管等管型内汽液两相流和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与研究生一起提出了“液膜影响区”新概念,导出了水平管、立式及卧式螺旋管在高干度区的临界热负荷计算式及干涸后传热公式;首次在国内外对螺旋管内两相环状流速度场进行理论求解,并应用激光测定了环状流液膜层局部速度分布;首次在国内应用高速摄影和观察窗技术实现了中高压汽水两相流型的测定判别,建立了国际上第一张卧式螺旋管内中高压汽水两相流型图;首次研究了卧式螺旋管内汽泡运动规律,给出了汽泡运动轨迹和速度图示;首次采用了光导纤维探针对中高压汽水两相向下流动的截面含汽率进行了研究,并对近临界压力区的下降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水平管上下壁温飞升点及其计算模型,提出了有应用价值的摩擦阻力计算公式;首次在国内对中高压下汽水两相流在垂直单管与平行管内压力降型、密度波型及热力型脉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还区分和定义了汽化点处脉动这种新的脉动形式,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他还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的一个子项目一高温气冷反应堆蒸汽发生器的研究。多年的系统深入研究,使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达到国际水平,部分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他主持的“管内汽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特性研究”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螺旋管内沸腾流体两相流与传热规律研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加研究的“能源技术政策研究”项目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电站锅炉两相流沸腾传热与阻力特性研究”获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压汽水两相流与传热试验系统”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他出版了《两相流与传热一原理与应用》、《两相流与传热》(英文版)一、二卷等数部专著;主编三部英文版多相流与传热论文集,分别于1985年、1991年至994年在美国半球出版社及国内出版,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共200多篇,对学科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学俊还在国际国内学术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曾应邀到瑞士洛桑高等工业大学、美国德累赛尔大学、爱阿华州立大学、迈阿密等大学多次讲学。他是美国《国际多相流》、《国际能源、环境、经济》杂志和意大利《国际热科学与技术》杂志的高级顾问编委。是美国国际替代能源会议及国际多相流与传热学术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他在西安主持召开了三届国际多相流与传热学术会议。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 

   5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陈学俊一贯重视品德教育,时时不忘教书育人。他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应该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鼓励学生们要有理想,有志气,自尊自信,勇于创新,贵在坚持。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他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出国学成后,都毅然返回了祖国,在国内的学生都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几十年来,他亲自教过的大学生就有两千多人,培养了大批热能动力及锅炉专业人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动力工业及许多设计院、电厂、锅炉厂的领导和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有的已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的已成为大学里卓有成就的博士生导师,有的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俊认为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能自己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是不行的,他是最早培养锅炉及热能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授。从1955年开始到文革前夕,他培养了两年制、四年制研究生8名。国务院学位制度公布后,至今已培养了硕士16名,博士20名,其中5人已任教授,8人已任副教授,1人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人为越级提升的国内最年轻的教授(29)之一。2人为副研究员。其教学成果“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德才兼备博士生”获91年陕西省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还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提出并进行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他是热能工程与核反应堆工程两个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也是热能工程重点学科及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领导人。 

   在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同时,陈学俊还担负着许多重要的行政领导和社会工作。历任动力机械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中科院陕西分院动力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电工组组员。机械部动力机械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兼锅炉组组长,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名誉主任,教育部世界银行中国大学发展项目中国审议委员会副主任兼工程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组员。现任西安交大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高等学校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传略》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张笛梅杨陵康主编

编辑赵瞻

Copyright 西安交通大学 2003-2017 .All Rights Reserved